山东:“科融信贷”助力初创期科技企业无抵押无担保融资
记者日前从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了解到,为解决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该行在构建风险分担机制上求突破,联合山东省科技厅搭建山东省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了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新模式——“科融信贷”。
据介绍,“科融信贷”是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金融机构根据科融信平台出具的科技增信评价授信额度,向初创期科技企业发放的“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用于支持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及其他科技创新活动。
为推进“科融信贷”业务增量扩面,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与山东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广“科融信贷”业务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的通知》。目前,山东已有3家金融机构向16家初创期科技企业授信2830万元,放款1100万元。
山东济宁九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企业。这家公司成立于2020年7月,主要从事半导体及光伏领域基础材料、应用材料的研发、工业化应用及国产化替代,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4年的技术研发和下游市场拓展,企业主要产品已具备向市场持续供货的条件,且拥有成熟、稳定的下游客户,企业计划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扩大产销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然而,受限于当前处于初创期资金实力有限,依靠自身前期积累已不足以满足成本支出,企业急需外部融资支持。
在了解到九德半导体面临资金困难后,工商银行泗水支行第一时间成立服务团队,指导企业在山东省科融信平台登记融资需求,填写项目申报书,由平台分配专家团队专门针对企业进行产业认定和科技增信,从收集材料到上报审批,不到一周的时间就为企业办理了200万元贷款。
“我们主要从事技术研发,缺少抵押物,之前申请贷款都没成功,没想到通过‘科融信贷’业务很顺利获得200万元贷款,而且无抵押无担保。”公司法定代表人石坚说,这笔贷款解了燃眉之急,获得资金后,企业马上购买了研发需要的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用于芯片制造国产化研发项目,实现了无间断生产、持续稳定供货。
科技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长周期活动,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因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资产积累不足等原因,缺乏传统贷款业务所需的良好经济基础和抵押担保条件,“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科融信贷”业务主要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一是支持对象突破,精准支持“小而硬”的初创期科技企业。“科融信贷”专注支持“早、小、硬科技”,明确支持对象为通过科融信平台评价的、在山东省内注册并取得当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编号的早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期限方面,要求贷款期限不低于1年,鼓励金融机构投放3年及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同时,引导金融机构针对“科融信贷”业务成立专属服务团队,建立长周期评价考核机制和容错纠错管理制度,对“科融信贷”一线从业人员实施尽职免责,做到“能免尽免”。
二是信用评价机制突破,充分挖掘企业“科技报表”的金融价值。“科融信贷”依托山东科融信平台,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固有思维,通过“产业认定+科技增信”,开发企业“科技报表”的金融价值,助力银行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看得懂、愿意投。
首先,开展“产业认定”,科技部门和创新创业共同体组成行业领域专家团,从产业需求、布局、发展等方面对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先进性、成熟度、市场前景论证,将技术水平低、前景差且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有效过滤。其次,实施“科技增信”,平台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围绕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科研投入等9方面创新要素构建授信评价模型,多维度、全方位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出具评估报告及建议授信额度,实现企业评级与银行授信互通互认,让“科技报表”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财务报表”。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山东科融信平台已入驻企业11691家、金融机构84家,累计为1924家企业提供授信110.4亿元,助力674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55.3亿元。
三是配套政策突破,有效增强金融机构敢贷信心和愿贷动力。“科融信贷”有效整合了科技、金融、财政等多领域政策,分别从风险和收益两个维度提供政策保障,消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风险端,优化升级风险补偿和贴息政策设计,针对“科融信贷”本金损失的省、市政府风险补偿比例最高可达90%,同时配套给予贷款企业实付利息40%、最高5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收益端,将央行资金与“科融信贷”有机结合,在支农支小再贷款项下设立100亿元的科创引导专项额度,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政策资金,提高“科融信贷”业务收益,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优惠贷款投放。